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(尤其是气虚血瘀型)的经典方剂,由广西名老中医陈永斌在清代名方“补阳还五汤”基础上化裁而来。其核心特点是重用黄芪补气,配伍虫类药破瘀通络,实现“气行则血行”的效果。以下从组方、功效、临床应用到使用注意进行全面解析:
📜 一、核心组成与方义
药物与剂量(参考陈永斌验方)
药物 剂量 药性/归经 配伍作用
生黄芪 30-60g 甘微温,归脾、肺经 君药:大补元气,推动血行,改善脑循环
当归 6g 甘辛温,归肝、心、脾经 臣药:活血养血,化瘀不伤血
赤芍 15g 苦微寒,归肝经 凉血散瘀,清瘀热
川芎 15g 辛温,归肝、胆经 行气活血,通达头面
桃仁 12g 苦甘平,归心、肝、大肠经 破血润肠,通腑泄热
红花 3g 辛温,归心、肝经 活血通经,轻量防耗血
川牛膝 12g 苦酸平,归肝、肾经 引血下行,强筋骨
地龙 9g 咸寒,归肝、脾、膀胱经 佐使:通络息风,解痉
水蛭 3g 咸苦平,归肝经 佐使:破瘀消癥,搜剔经络瘀血
配伍特点:
攻补兼施:黄芪补气(30-60g)为君,配水蛭、地龙破瘀通络为佐,避免祛瘀伤正。
气血同调:当归+川芎行血中之气,桃仁+红花破血中瘀滞。
引经下行:川牛膝引药至下肢,改善偏瘫麻木。
⚕️ 二、功效与主治
核心功效:
益气活血通络:黄芪推动气血运行,水蛭、地龙溶解血栓,改善脑缺血。
抗炎抗氧化:降低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8),保护血管内皮。
调节血液流变学:降低血黏度,抑制血小板聚集,预防再梗死。
主治病症:
中风恢复期:半身不遂、口角歪斜、言语不清、肢体麻木(气虚血瘀型)。
其他应用:
脑动脉硬化性头晕(联合天麻素,有效率95.5%);
血管性痴呆(改善认知功能,降低S100B蛋白);
短暂性脑缺血(联合阿司匹林,降低卒中风险70%)。
🧪 三、临床使用方案
1. 剂量与疗程
汤剂:每日1剂,分2次服,黄芪从30g起用,无不适可加至60g。
胶囊(中成药):一次5粒(0.4g/粒),一日3次,4周为一疗程。
疗程建议:轻症1-2疗程,重症或慢性病需3-6个月。
2. 辨证加减
兼症 加减药物 作用
肢体冰冷、脉弱 桂枝10-20g 温经通阳
急性期水肿 防己6-9g、防风6-9g 祛风利水
肥胖痰湿 山楂15g、白芥子12g 化痰消脂
阴虚燥热 知母15g、玄参15g 滋阴降火,防黄芪温燥
神昏痰多 石菖蒲12g(中成药已含) 开窍醒神
⚠️ 四、禁忌与注意事项
绝对禁忌:
脑出血急性期(活血药加重出血);
孕妇(水蛭、桃仁破血通经,可致流产)。
慎用人群:
阴虚火旺者:口干舌红、盗汗(需加滋阴药如生地);
胃弱者:水蛭腥味易致恶心,建议研末装胶囊或饭后服。
药物相互作用:
避免联用强抗凝药(如华法林、阿司匹林),增加出血风险;
与降压药联用需监测血压(黄芪大剂量可升压)。
💎 五、现代药理与案例
药理机制:
水蛭素(水蛭)抑制凝血酶,地龙含蚓激酶溶解纤维蛋白;
黄芪多糖促进神经再生,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。
典型病例:
63岁女性,脑梗死后偏瘫,昏睡、肢冷。予龙蛭汤加桂枝、红参,黄芪从30g增至60g。服药4周后神志清醒,肢体肌力从1级恢复至3级,可扶行
📝 总结
龙生蛭汤以“补气为根,破瘀为用”为法,是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证的标杆方。其优势在于:
✅ 标本同治:黄芪补气治本,水蛭、地龙破瘀治标;
✅ 剂型灵活:汤剂可个体化加减,胶囊便于长期服用;
⚠️ 但需严格辨证:非气虚血瘀者(如肝阳上亢型)禁用,且需监测出血风险。
临床建议:中风恢复期联康复训练,配合针灸(如电针)可提升疗效30%
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盈辉优配-合肥股票配资-股票投资公司排名前十-炒股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