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说历史的女人——第42期)
通常来说,人们对大诗人、大学者或大教授的形象总是充满了文质彬彬、风度翩翩的想象。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教授却是个例外。与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相去甚远,他衣衫不整,生性刚烈,对辩论充满了热情。他在辩论时,常常手舞足蹈、语气激烈,甚至言辞激烈到大骂出声,情绪激动时更会动手。他便是被誉为“中国拜伦”的伟大诗人,曾任教于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南开、中山等名校的民国文学大师——梁宗岱。
(一)从“翻天郎”到南国诗人
梁宗岱从小便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与好斗的特质,他的童年时期便有“翻天郎”的外号,街坊邻里无人不知。梁宗岱的家族根基深厚,祖籍广东新会,他生于1903年的广西百色,出自一个中医世家,家庭条件优越。家里开设的商号“梁全泰”当时也颇有名气。小时候,梁宗岱的生活条件得天独厚,吃穿不愁,药品也常年免费,身体十分健壮。
展开剩余80%因此,梁宗岱从小便爱打架,且每次都能胜出,成了小街头的“霸王”。传说,当他从远处走来,邻里的人便会提醒自家小孩赶紧回屋,生怕惹上这个“梁全泰”的孙子。尽管如此,梁宗岱并非是为了寻求无故的打斗,而是有时会替别人出气,行侠仗义,捍卫正义。他并非恃强凌弱的恶霸,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小子。除此之外,梁宗岱还很擅长踢毽子,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最终被称为“毽王”。
梁宗岱的父亲梁奕爝学识渊博,自小便教导梁宗岱四书五经、历史经典等文学作品,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。从小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,梁宗岱的作文常常得满分,甚至有一次得到了125分,超出了最高分数。当时,班上的同学都对此表示不解,询问老师为什么给了他如此高的分数,老师则回答:“他的文章写得太好,让我看了都惊讶,值得给如此分数。”
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中学的梁宗岱,13岁便一个人去了广州的培正中学。培正是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,梁宗岱毫无英语基础,但通过一年的英语专修,迅速掌握了这门语言,甚至能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。在培正中学,他主编了校刊《培正学校》和《学生周报》,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。16岁时,梁宗岱便在广州的报刊上陆续发表诗作,被誉为“南国诗人”,渐渐有了名气。甚至有记者来到梁家访谈,他见到这个年轻的梁宗岱时,误以为梁宗岱的父亲就是他所要采访的“梁诗人”。而梁宗岱却一脸轻松地回应:“找梁宗岱吗?我就是!”
(二)中国的拜伦
中学毕业后,梁宗岱于1923年考入岭南大学,但天赋异禀的他很快就跳出了局限,次年便赴法国留学,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。在这里,他迅速掌握了英、法、意、德等多国语言,并在各国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。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保尔·瓦雷里结识,并因翻译《陶潜诗选》而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·罗兰的高度评价,成为了挚友。罗曼·罗兰对梁宗岱的翻译作品赞不绝口,认为其译作中的诗意“动人心弦”,且“声音”如同法国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般自然。
回国后,28岁的梁宗岱便应邀进入北京大学担任法语系教授,后来还到清华、南开、复旦、中山大学等名校讲学。他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事业双管齐下,享誉海内外。被誉为“中国的拜伦”,他的翻译作品包括莎士比亚、里尔克、瓦雷里等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,甚至歌德的《浮士德》也出自他的翻译。梁宗岱的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》被余光中评价为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完美的中文翻译”,他翻译的《浮士德》也被国际学者视为最优秀的译本之一。
对自己的诗歌创作,梁宗岱也充满自信。他的旧体诗集《芦笛风》曾受到白话文主张者的讽刺,认为他在提倡白话文的时代继续写旧体诗毫无意义,但梁宗岱却毫不在乎,反而回应道:“旧体诗能准确传达我心中的激动与愉悦,又何妨?”
(三)与傅雷、胡适、朱光潜等大师“斗法”
梁宗岱的好斗精神常常使得他与一众文化名流产生激烈的辩论。他与傅雷、朱光潜等人的互动,不仅仅限于学术讨论,常常火药味十足。一次,他与傅雷在刘海粟家中赏画,傅雷赞赏刘海粟的画作《玫瑰村》,认为其受塞尚影响。梁宗岱却毫不客气地反驳:“这画是海粟的原创,塞尚与之无关!”两人争执不下,甚至差点动手。最后,这场争吵引来了警察,局面才得以平息。
梁宗岱的辩论风格充满火药味,和他争论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轻松胜出。他与美学家朱光潜的关系可谓“永不和解”,两人几乎每次见面都要争个高下。他还曾因敬重的学者李健吾在某个问题上有所不同,公开批评过他的用词不当。即便是学术界的巨擘胡适,梁宗岱也毫不留情。他们曾因梁宗岱与妻子离婚一事在法庭上激烈争吵,梁宗岱甚至将此事当成一次言辞的角力。
有学者曾将梁宗岱的辩论风格比作武术,认为与他辩论是一场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消耗。他不仅仅是用嘴巴在辩论,更像是全身投入战斗一样,一场论战能让你身心俱疲。
(四)四拒蒋介石
梁宗岱不仅在学术上主张独立,在政治立场上也从不随波逐流。1944年,蒋介石多次派人邀请他加入国民党的“智囊团”,并为他提供高待遇和显赫地位。然而梁宗岱对此毫不动心,四度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。即便是在与老同学徐道麟见面时,他依然巧妙地躲避了蒋的“召见”,展现出他坚守个人独立、绝不妥协的个性。
(五)临终前的怒吼
晚年的梁宗岱经历了时代的变迁,曾因无法迎合时局而被迫离开自己钟爱的文学与教育事业,转而投身中草药研究。在这段岁月里,他不曾放弃对学问的追求,甚至在晚年亲手研制了几种中成药,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。然而,梁宗岱内心始终对文学抱有深深的执念,临终前仍希望完成《浮士德》的翻译。然而,这个心愿最终未能实现,成为他一生的遗憾。
1983年,80岁的梁宗岱在病榻上辞世。在他临终时,他并未发出一声呻吟或叹息,而是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,仿佛要将自己的不甘与
发布于:天津市盈辉优配-合肥股票配资-股票投资公司排名前十-炒股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